文:許世昌

職能治療 (下稱OT) 關心『人-環境-職能 (person-environment-occupation)』三者間的互動,這造就了每個人的獨特性。職能治療師的養成教育中,訓練我們要學習去『聆聽』每位病人的故事,有助於治療師進行臨床推理 (clinical reasoning)。

 
『故事』的呈現,首先要設定『角色』、交代『背景』,同樣地,OT可以藉由『聽故事』,得知一個人的『職能角色 (occupational roles)』和『職能背景 (occupational contexts)』(包含時序和環境)。除了職能角色和背景,我們也重視每個角色從事職能的過程與結果 [其實背景的英文context就有『來龍去脈』的意思,參見上一篇拙作《環境因素》]。這些『過程』和『結果』造成每個人的意志習慣、和表現能力的不同。舉例來說,一個人生病前成功經歷各種挑戰,生病後可能會有較強的意志力面對復健的挑戰;相反地,若是生病前總是一帆風順,生病後可能承受不了打擊,意志消沉。
 
必須要澄清的是,一個人並非只有一種角色,而是可能扮演許多的角色,例如,兒子或女兒、爸爸或媽媽、學生或老師、員工或老闆等。每一種角色都有不同的要求、期待、和要面對的挑戰。
 
※曾經有一位五十多歲的男性病人,因為中風左側偏癱無力。剛開始時我針對他的左手左腳做動作與肌力訓練,後來並加入功能訓練。一天病人對我提到,因為他想回去原來的工作,而在生病前他是騎機車代步的,故期待能再度騎機車。所以,我為此設計治療計畫,增加原本訓練的強度,幫助他順利能騎機車回到職場。
 
※※一位女兒對我說,她媽媽在生病前會作飯菜給家人吃,但她媽媽病倒後就沒人會做了,連她自己也不會,真希望她媽媽趕快恢復到可以再幫家人煮飯燒菜。
 
※※※職能治療師詢問欲製作副木的病人:『您是怎麼受傷的?』病人答:『我是跌倒……。』
 
復健科的病人與精神科的病人相較,一般而言,不習慣與治療師分享過去生活點滴,包括過去背景、角色、習慣、興趣等等。記得下次遇到您的職能治療師的時候,多說一點您過去的經驗與對未來的期待,讓您的治療師有充分的資訊能夠幫助您。
arrow
arrow

    職能治療師許世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